跳至主要内容

廉頗藺相如列傳(節錄)

司馬遷《史記》

學習重點

  • 敘事方面 — 立意選材,組織脈絡,層次段落等
  • 寫人方面 — 形象塑造,描寫技巧,人物評價等

題引

本文節選自《史記.廉頗藺相如列傳》。〈廉頗藺相如列傳〉記趙國文臣武將事蹟,雖以藺相如、廉頗為傳名,但也旁及趙奢及趙括父子、李牧等將領。典故「完璧歸趙」、「血濺五步」、「負荊請罪」、「刎頸之交」、「廉頗老矣,尚能飯否」即出於此。

負荊請罪

【粵】〈廉頗藺相如列傳〉
00:0000:00

    粵語

    普通話

📖 正文

顯示語譯

廉頗者,趙之良將也。趙惠文王十六年,廉頗為趙將

齊,大破之,取陽晉,為上卿,以勇氣聞於諸侯。藺相如者,趙人也,為趙宦者繆賢舍人

廉頗,是趙國優秀的將領。趙惠文王十六年(前283年),廉頗擔任趙國大將攻打齊國,大敗齊軍,奪取陽晉,被封為爲上卿。以勇猛善戰而聞名於諸侯各國。藺相如,是趙國人,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門客。

趙惠文王時,得楚和氏璧。秦昭王聞之,使人

趙王書,願以十五城請璧。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:欲予秦,秦城恐不可得,徒見欺;欲勿予,即秦兵之來。計未定,求人可使秦者,未得。宦者令繆賢曰:「臣舍人藺相如可使。」王問:「何以知之?」對曰:「臣有罪,竊計亡走燕,臣舍人相如止臣,曰:『君何以知燕王?』臣曰:『臣嘗從大王與燕王境上,燕王私握臣手,曰「願結友。」以此知之,故欲往。』相如謂臣曰:『夫趙而燕弱,而君於趙王,故燕王欲結於君。今君乃亡趙走燕,燕畏趙,其勢必不敢留君,而君歸趙矣。君不如肉袒斧質請罪,則得脫矣。』臣從其計,大王亦幸赦臣。臣竊以為其人勇士,有智謀,宜可使。」於是王召見,問藺相如曰:「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,可予?」相如曰:「秦彊而趙弱,不可不許。」王曰:「取吾璧,不予我城,奈何?」相如曰:「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,在趙;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,曲在秦。均之二策,寧許以秦曲。」王曰:「誰可使者?」相如曰:「王無人,臣願奉璧往使。城入趙而璧留秦;城不入,臣完璧歸趙。」趙王於是遣相如奉璧西入秦。

趙惠文王時,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。秦昭襄王聽說這件事,派人送給趙惠文王一封信,說願意割讓十五座城給趙國,請求換取和氏璧。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:想把這塊和氏璧給秦國,又擔心得不到秦國的十五城,白白受騙;想要不給秦國,又擔心秦兵攻打過來。主意拿不定,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覆秦國的人,也找不到。宦者令繆賢說:「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。」趙王問:「你根據什麼理由,知道他可以出使呢?」繆賢回答說:「我曾經因為犯罪,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。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:『您憑什麼知道燕王(會收留您)?』我告訴他:『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,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說「願意和你交個朋友」,憑這個知道燕王這個人,所以打算去他那裡。』藺相如對我說:『如今趙國強,燕國弱,您又受趙王寵幸,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。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,燕王害怕趙國,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,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。您不如袒胸露臂,趴在斧質上請罪,就能僥倖得到趙王赦免』。我聽從了他的意見,幸而大王赦免了我。我私下認爲藺相如是個勇士,有智謀,應該是可以出使的。」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,問他:「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玉璧,可不可以給他?」藺相如說:「秦國強大,趙國弱小,不能不答應秦王的要求。」趙王說:「拿走我的璧,如果不給我城池,那怎麼辦?」藺相如說:「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,理虧的是趙國;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,理虧的是秦國。比較這兩種對策,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秦國負擔理虧的責任。」趙王問:「可以派誰去呢?」藺相如回答說:「大王果真找不到人,我願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國。城交給了趙國,就把璧留在秦國;城池不給趙國,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。」於是趙王就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向西進入秦。

秦王坐章臺

見相如,相如奉璧秦王。秦王大喜,傳以示美人及左右,左右皆呼萬歲。相如視秦王無意趙城,乃前曰:「璧有瑕,請指示王。」王授璧,相如持璧,卻立,倚柱,怒髮上衝冠,謂秦王曰:「大王欲得璧,使人發書至趙王,趙王召群臣議,皆曰:『秦貪,其彊,以空言求璧,償城恐不可得』。議不欲予秦璧。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,況大國乎!且以一璧之故彊秦之,不可。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,使臣奉璧,拜送書於庭。何者?大國之威以修敬也。今臣至,大王見臣列觀,禮節甚;得璧,傳之美人,以戲弄臣。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,故臣取璧。大王必欲臣,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!」相如持其璧柱,欲以擊柱。秦王恐其破璧,乃辭謝固請,召有司案圖,指從此以往十五予趙。相如秦王以詐為予趙城,實不可得,乃謂秦王曰:「和氏璧,天下所共傳寶也。趙王恐,不敢不獻。趙王送璧時,齋戒五日,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,設九賓於廷,臣乃敢上璧。」秦王度之,終不可彊奪,遂齋五日,相如廣成傳。相如度秦王雖齋,負約不償城,乃使其從者衣褐,懷其璧,從徑道亡,歸璧於趙。

秦王坐在章臺宮接見藺相如,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獻給秦王。秦王非常高興,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,群臣都歡呼「萬歲」。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,就上前說:「這璧上有點瑕疵,請讓我指給大王看。」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。藺相如於是捧著玉璧退後幾步站住,背倚靠柱子,怒髮豎立,有如要把帽子頂起,非常憤怒地對秦王說:「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,派人送信給趙王,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,都說:『秦國貪婪,依仗它強大,想用空話來詐取和氏璧,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。』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。但是我認爲平民之間的交往,尚且不相互欺騙,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!而且因爲一塊璧的緣故,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,這並不應該。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,派我捧着和氏璧,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,親自拜送了國書。這是爲什麼?爲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以表虔敬。現在我來到秦國,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裏接見我,禮節顯得十分傲慢;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,以此來戲弄我。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,所以又把它取回來。大王一定要逼迫我,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!」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,斜視着柱子,就要撞擊在柱子上。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,就婉言道歉,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,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,指點著說要把從這裡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。藺相如料定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,假裝要把城割給趙國,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十五城,於是就對秦王說:「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,趙王敬畏大王,不敢不獻出來。趙王送璧的時候,齋戒了五天。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,在朝堂上舉行莊嚴隆重的『九賓』之禮,我才敢獻上和氏璧。」秦王估計這種情況,終究不能強行搶奪,就答應齋戒五天,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裡。藺相如料定秦王雖然答應齋戒,也必定違背信約,不把城補償給趙國,就讓他的隨從穿着粗布衣服,懷揣那塊璧,從小道逃走,把它送回趙國。

秦王齋五日後,乃設九賓禮於廷,

趙使者藺相如。相如至,謂秦王曰:「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,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,故令人持璧歸,間至趙矣。且秦彊而趙弱,大王之使至趙,趙立奉璧來;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趙,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?臣知欺大王之罪當,臣請湯鑊大王與群臣計議之!」秦王與群臣相視而。左右相如去,秦王曰:「今殺相如,終不能得璧也,而絕秦趙之驩,不如而厚之,使歸趙,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!」廷見相如,禮而歸之。相如歸,趙王以為賢大夫,使不辱於諸侯,拜相如為上大夫。秦亦不以城予趙,趙亦終不予秦璧。

秦王齋戒五天後,就在朝堂上設了「九賓」的大禮,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。藺相如來到,對秦王說:「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,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。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,所以已派人帶著璧回去,已經從小路到回到趙國了。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,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,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。現在憑藉秦國的強大,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,趙國怎麼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?我知道欺騙大王罪該萬死,我請求受湯鑊之刑。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。」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,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。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。秦王就說:「現在殺了藺相如,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,反而斷絕了秦、趙的友好關係。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,讓他回趙國去。難道趙王會因爲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?」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,完成接見的禮節,送他回趙國去了。藺相如回國以後,趙王認爲他是個賢能的大夫,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,就任命他做上大夫。此後秦國終究沒有給趙國城池,趙國也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。

其後秦伐趙,

石城。明年,復攻趙,殺二萬人。

後來,秦軍攻打趙國,攻下石城。第二年秦軍又攻打趙國,殺了趙國兩萬人。

秦王使

使者告趙王,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。趙王畏秦,欲毋行。廉頗、藺相如計曰:「王不行,示趙弱且也。」趙王遂行,相如從。廉頗送至境,與王曰:「王行,度道里會遇之禮畢,還,不過三十日。三十日不還,則請立太子為王,以絕秦望。」王許之,遂與秦王會澠池。秦王飲酒,曰:「寡人竊聞趙王好音,請奏瑟。」趙王鼓瑟。秦御史前書曰:「某年月日,秦王與趙王會飲,令趙王鼓瑟。」藺相如前曰:「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,請盆缻秦王,以相娛樂。」秦王怒,不許。於是相如前進缻,因跪請秦王。秦王不肯擊缻。相如曰:「五步之內,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!」左右欲相如,相如張目之,左右皆。於是秦王不,為一擊缻。相如召趙御史書曰:「某年月日,秦王為趙王擊缻。」秦之群臣曰:「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。」藺相如亦曰:「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。」秦王竟酒,終不能加勝於趙。趙亦設兵以待秦,秦不敢動。

秦王派使臣告訴趙王,打算與趙王和好,在西河外澠池相會。趙王害怕秦國,想不要前去赴會。廉頗、藺相如商量說:「大王若不去,顯得趙國既軟弱又怯懦。」趙王於是動身赴會,藺相如隨行。廉頗送行到邊境,向趙王辭別時說:「大王這次出行,估計一路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,直到回國,不會超過三十天。如果大王三十天沒有回來,就請允許我立太子爲王,以便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念頭。」趙王同意廉頗的建議,就和秦王在澠池會見。秦王喝酒喝得高興時說:「我私下聽說趙王喜好音樂,請趙王彈彈瑟吧!」趙王就彈起瑟來。秦國的史官走上前來寫道:「某年某月某日,秦王與趙王會盟飲酒,命令趙王彈瑟。」藺相如走向前去說:「趙王私下聽說秦王善於演奏秦地的樂曲,請允許我獻盆缶給秦王,(請秦王敲一敲),藉此互相娛樂吧!」秦王發怒,不肯敲缶。此時,藺相如就走上前去獻上一個瓦缶,趁勢跪下請求秦王敲擊。秦王不肯敲擊瓦缶。藺相如說:「(如果大王不肯敲缶),在五步的距離內,我能把自己頸項的鮮血,濺在大王身上了!」秦王身邊的侍從要用刀殺藺相如,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們,他們都被嚇退了。於是秦王很不高興,爲趙王敲了一下瓦缶。藺相如回頭召喚趙國史官寫道:「某年某月某日,秦王爲趙王擊缶。」秦國的眾大臣說:「請趙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爲秦王祝壽。」藺相如也說:「請把秦國的首都咸陽送給趙王祝壽。」直到酒宴結束,秦王始終未能佔趙國的上風。趙國又大量陳兵邊境,以防備秦國入侵,秦軍也不敢輕舉妄動。

歸國,以相如功大,拜為上卿,位在廉頗之。廉頗曰:「我為趙將,有攻城野戰之大功,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,而位居我上,且相如賤人,吾羞,不忍為之下。」宣言曰:「我見相如,必辱之。」相如聞,不肯與會。相如每朝時,常稱病,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,望見廉頗,相如引車避匿。於是舍人相與曰:「臣所以親戚而君者,徒慕君之高義也。今君與廉頗同列,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,恐懼殊甚,且庸人尚羞之,況於將相乎!臣等不肖,請去。」藺相如止之,曰:「公之視廉將軍孰秦王?」曰:「不若也。」相如曰:「夫以秦王之威,而相如廷叱之,辱其群臣,相如雖畏廉將軍哉?吾念之,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,徒以吾兩人在也。兩虎共鬥,其勢不俱生。吾所以為此者,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也。」廉頗聞之,肉袒負荊,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。曰:「鄙賤之人,不知將軍之至此也。」卒相與驩,為刎頸之交

澠池之會結束後,一行人回到趙國,因爲藺相如功勞大,趙王任命他做上卿,位在廉頗之上。廉頗說:「我做趙國的大將,有攻城野戰的大功勞,而藺相如只不過憑着幾句言辭立了些功勞,他的職位卻在我之上。再說藺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,我感到羞恥,不甘心位居他之下!」揚言說:「我碰見藺相如,一定要侮辱他。」藺相如聽到這些話後,不肯和他會面,每逢上朝時常常託辭有病,不願跟廉頗爭位次的高下。過了些時候,藺相如出門,遠遠看見廉頗,就掉轉車子避開他。在這種情況下,門客一齊規勸他說:「我們離開父母兄弟而來侍奉您,不過是因爲仰慕您的高尚品德。現在您與廉頗職位相同,廉將軍散佈一些惡言惡語,您卻怕他,躲着他,怕得太過分了。平庸的人對這種情況尚且感到羞恥,更何況是將相呢!我們實在沒有才能,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!」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,說:「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?」門客回答說:「(廉將軍)不如秦王厲害。」藺相如說:「憑秦王那樣的威風,我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,侮辱他的臣子們。相如雖然才能低下,難道偏偏害怕廉將軍嗎?但是我想到這樣一個問題: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侵犯趙國,只因爲有我們兩個人存在啊!現在如果兩虎相鬥,勢必不能都活下來。我之所以這樣做,是以國家之急爲先而以私仇爲後啊!」廉頗聽到這話,解衣赤背,揹着荊條,通過門客引導到藺相如家門請罪,說:「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,不知道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!」兩人終於和好,成爲誓同生死的朋友。

戰國七雄地圖

📜 字詞釋義

📜 字詞釋義

  1. 伐:討伐,進攻。
  2. 拜:任官,授職。拜為古代一種禮節,本指人低頭拱手行禮,或兩手扶地跪下磕頭,因授職儀式上需行拜禮敬謝,故名。
  3. 令:頭目。
  4. 舍人:門客。舍。
  5. 遺:送。
  6. 易:換,交易。
  7. 謀:謀劃,商議。
  8. 徒見欺:白白被騙。徒,徒然,平白。見,被。
  9. 患:擔憂。
  10. 使:受命出使。《論語.子路》:「行己有恥,使於四方,不辱君命,可謂士矣。」邢昺疏:「奉命出使。」
  11. 報:回覆。
  12. 嘗:曾經。
  13. 竊計:私下打算。竊,私下,暗地裡。計,計劃。
  14. 亡:逃。走,去。
  15. 語:告訴。
  16. 會:相會。
  17. 彊:強。
  18. 幸:寵愛。
  19. 束:綑綁。
  20. 肉袒:解衣露出上身。古人在祭祀或謝罪時常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情。袒,解衣。
  21. 斧質:腰斬犯人的刑具。質,同「鑕」,亦作「鍖」,指腰斬用的鐵砧。
  22. 幸:通「倖」,僥倖。
  23. 不:同「否」。
  24. 曲:不正直,引申為理虧,過錯。
  25. 均之二策:衡量兩個策略。均,兩相比較、衡量。
  26. 負:使動用法,即「使……承擔」之意。
  27. 必:如果、假若。
  28. 請:恭請。
  29. 遂:就。
  30. 章臺:供遊樂之所。秦王不於正殿接見使臣,正顯其輕蔑態度。
  31. 奏:進獻。
  32. 償:抵償,以等價的事物作交換。
  33. 因:於是,就。
  34. 卻立:退後站着。卻,後退。
  35. 悉:全部,所有。
  36. 負:倚仗。
  37. 布衣之交:布衣,麻布粗衣,借代為平民百姓。交,交往,交誼。
  38. 逆:拂逆,違背。
  39. 驩:同「歡」。
  40. 嚴:尊重,敬重。
  41. 修敬:恭敬有禮。修,修行、實行。敬,嚴肅恭敬。
  42. 列觀:一般的樓臺。觀,高的樓臺,此指章臺。
  43. 倨:傲慢。
  44. 復:再、又。
  45. 急:指使人感到著急,有逼迫、脅逼之意。
  46. 睨:斜視。
  47. 固請:極力、再三請求。固,一再。
  48. 有司:主管的官員。
  49. 案圖:按着地圖。案,同「按」,指以手按下。圖,地圖。
  50. 都:城邑。
  51. 度:揣度,考慮估量。
  52. 特:只不過。
  53. 詳:同「佯」,假裝。
  54. 共傳:共同傳揚,公認的。
  55. 設九賓:安排九賓大禮。
  56. 許:應允,聽從。
  57. 舍:入住、安置。
  58. 決:必定。
  59. 衣褐:穿上粗布衣服,打扮成普通百姓。衣,穿上。褐,粗布衣服。
  60. 徑道:細小狹路。
  61. 引:引領、延請。
  62. 堅明約束:堅守盟約規定。堅,堅持、信守。明,通「盟」,指同盟。
  63. 遣:派遣。
  64. 介:同「個」,有普通及微不足道之義。一說,「介」通「芥」,引申為微賤義。
  65. 誅:殺。
  66. 就:接受。
  67. 湯鑊:古代用以烹人的刑具,此指接受烹死的刑罰。湯,沸水。鑊,古代烹煮食物的無足大鼎。
  68. 唯:表示希望、祈使意義。
  69. 孰:通「熟」,仔細、精詳。
  70. 嘻:形容笑聲,此指苦笑。
  71. 或:有些人、某些人。
  72. 引:拉扯。
  73. 因:於是,就。
  74. 因:順勢。
  75. 遇,對待、接待。
  76. 邪:同「耶」,文言疑問詞。
  77. 卒:終究,終於。
  78. 畢:完成。
  79. 既:已經。
  80. 賢大夫:賢於大夫。
  81. 上大夫:官職名,大夫之最高位者,僅次於卿。
  82. 拔:取,此指攻陷。
  83. 使:派遣。
  84. 為好會:相與友好會晤,泛指諸侯間之相會結盟。為,與、同。好,友好。會,結盟。
  85. 怯:怯懦。
  86. 訣:告別,多含有死別之意。案:此暗示趙國擔心會面有詐,秦國有可能扣留趙王以作威脅,其事當以楚懷王之下場為鑒。公元前 299 年(楚懷王三十年),秦昭王約楚懷王於武關會面。懷王不聽昭雎、屈原勸告,結果被秦國劫持扣留。秦王脅迫楚國割地,懷王不肯;楚人遂立太子橫為王,是為楚頃襄王。最終,懷王於前 296 年(頃襄王三年)在秦國病逝,楚人舉國悲痛,屈原撰《思美人》以紀念之。
  87. 會遇:會面。會,聚會。遇,一般見面。
  88. 酣:飲酒之樂,形容痛快盡興之貌。
  89. 聲:音樂。
  90. 奏:進獻,或譯演奏。
  91. 盆缻:瓦器,可以敲擊為樂。缻。
  92. 刃:用刀刺殺。
  93. 叱:厲聲呵斥。
  94. 靡:退散。
  95. 懌:喜悅。
  96. 顧:回頭,回望。
  97. 壽:祝壽。
  98. 竟酒:酒席完畢。竟,完畢。
  99. 加勝:指力壓而取得優勢。
  100. 盛:盛大。
  101. 罷:結束。
  102. 右:臣之尊位也,古人以右為尊。

    古代「尊左」「尊右」說

    關於古人「尊左」或「尊右」說,聚訟紛紜。據傳世文獻所見,古人向以左為尊,如《老子》第三十一章:「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」《儀禮.既夕禮》:「吉事交相左,凶事交相右。」清楚說明古人「尊左」之思想。至於「尊右」之說,興於秦漢,尤多見於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,對後世頗有影響。其實,「尊右」與「尊左」,本一體兩面,其理無異。《淮南子.繆稱訓》曰:「凡高者貴其左,故下之于上曰左之,臣辭也;下者貴其右,故上之於下曰右之,君讓也。」清楚說明「君尊左」、「臣尊右」之理。蓋左為尊位,故君王在上則以左為尊;臣者在下,不可僭君,則以右為尊也。臣之右位,即君之左位,兩者本相對而論,並行不悖。《禮記.檀弓》載:「孔子與門人立,拱而尚右,二三子亦皆尚右。孔子曰:『二三子之嗜學也,我則有姊之喪故也。』二三子皆尚左。」鄭玄注:「喪尚右,右,陰也;吉尚左,左,陽也。」是孔子家有喪故則尚右位,常人無事則當尚左,吉凶方位應按實際情況而論。此則經文,清楚說明尊左尊右之別,亦可見兩者實在容易混淆,縱孔門弟子亦會不慎致誤,不可不察。
  103. 素:本來、向來。
  104. 爭列:爭位次之先後。
  105. 已而:不久。
  106. 引車:調轉車行方向。引,退後,指把車子轉向。
  107. 相與:一同。相,互相,共同。
  108. 諫:直言以作規勸。
  109. 去:離開。
  110. 事:侍奉。
  111. 高義:高尚的節義。
  112. 庸人:平常人。
  113. 不肖:不才,不賢能,自謙之辭。
  114. 辭:告別。
  115. 固:堅持、堅決。
  116. 與:比得上。
  117. 駑:劣馬,喻才能低劣平庸,自謙之辭。
  118. 獨:難道、豈。
  119. 顧:但是、不過。
  120. 今:假如、若果。
  121. 讎:同「仇」,恩怨。
  122. 因:經由。此謂廉頗心中有愧,不敢直接求見也。
  123. 寬:寬大,寬厚。
  124. 刎頸之交:比喻為生死與交的至交。刎,割頸。交,交往,交情,泛指朋友。

📺 影片導讀

🦹 名人小傳

You Know What They Say...

  • 章學誠:「史遷絕學,《春秋》之後,一人而已。」
  • 魯迅:「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離騷。」

  司馬遷(前 145 年 – 前約 86 年),字子長,西漢夏陽(今陝西漢城)人,著名史學家、文學家。父親司馬談博通文史、天文諸學,為漢武帝任為太史令,掌管國家典籍、天文和曆法。司馬遷自小聰慧好學,幼承庭訓,「年十歲則誦古文」,二十歲遊歷大江南北,足跡遍及淮河兩岸及中原地區,沿途考察風俗,蒐集傳說資料,廿五後受《公羊》於董仲舒,又從孔安國問故,既讀萬卷書,亦行萬里路,為日後撰寫《史記》奠下堅實基礎。

  漢武帝元封元年(前 110 年),司馬談去世,司馬遷決心成為史官,矢志繼承父親遺命,守護太史家族責任,肩負周公孔子道統,彰明歷史文化大義。三年後,司馬遷三十八歲,果承父職任太史令。武帝太初元年(前 104 年)始,正式着手修史。然而,武帝天漢二年(前 99 年),李陵出擊匈奴,兵敗被俘。司馬遷時年四十七歲,因爲李陵辯護,武帝震怒,以誣罔罪判以死刑,後改以宮刑取代。司馬遷於〈報任安書〉嘆曰:「禍莫憯於欲利,悲莫痛於傷心,行莫醜於辱先,而詬莫大於宮刑。」「所以隱忍苟活,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,恨私心有所不盡,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。」為了完成《史記》,得以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」(〈報任安書〉),司馬遷強忍侮辱,甘願接受腐刑以代死。《漢書.司馬遷傳》謂:「遷既被刑之後,爲中書令,尊寵,任職事。」司馬遷出獄後,改任中書謁者令,繼續發憤著書,終於在征和二年(前 91 年)完成《史記》,歷時共十四年。

🎯 鞏固練習

🎯 鞏固練習

挑戰題 1 / 2
評估練習

複製至 Google Forms

第 1/10 題

請順序指出〈廉頗藺相如列傳〉當中的三個故事。

📚 延伸閱讀

【明】王世貞〈藺相如完璧歸趙論〉

藺相如之完璧,人皆稱之。予未敢以爲信也。

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,詐趙而脅其璧。是時言取璧者,情也,非欲以窺趙也。趙得其情則弗予,不得其情則予;得其情而畏之則予,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。此兩言決耳,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!

且夫秦欲璧,趙弗予璧,兩無所曲直也。入璧而秦弗予城,曲在秦;秦出城而璧歸,曲在趙。欲使曲在秦,則莫如棄璧;畏棄璧,則莫如弗予。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,又設九賓,齋而受璧,其勢不得不予城。璧入而城弗予,相如則前請曰:「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。夫璧非趙璧乎?而十五城秦寶也。今使大王以璧故,而亡其十五城,十五城之子弟,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。大王弗與城,而紿趙璧,以一璧故,而失信於天下,臣請就死於國,以明大王之失信!」秦王未必不返璧也。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,而歸直於秦?

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。令秦王怒而僇相如於市,武安君十萬衆壓邯鄲,而責璧與信,一勝而相如族,再勝而璧終入秦矣。

吾故曰: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,天也。若其勁澠池,柔廉頗,則愈出而愈妙於用。所以能完趙者,天固曲全之哉!

本頁對您有幫助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