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軍行七首(其二)

📖 正文
琵琶起舞換新聲
,總是關山
舊別情。撩亂
邊愁聽不盡,高高秋月照長城。
📝 語譯
琵琶奏出新的曲調,戰士隨着樂聲起舞,
可是曲子的內容總離不開遠隔重山的離愁別緒。
樂聲撩起軍士久戍塞外,令人心情紛亂的不盡哀愁,
眼前只見秋天的朗月高掛,照耀着綿延起伏的長城。
📜 字詞釋義
📜 字詞釋義
- 新聲:新樂曲。
- 關山:關口和山嶽。
- 撩亂:紛亂。
- 邊愁:遠戍邊塞的離愁別恨。
📺 影片導讀
- 王昌齡生平創作風格
🌈 課文賞析
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,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、複雜的感情。
「琵琶起舞換新聲
」。隨舞蹈的變換,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,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。琵琶是富於邊地風味的樂器,而軍中置酒作樂,常常少不了「胡琴琵琶與羌笛。」這些器樂,對征戍者來說,帶著異或情調,容易喚起強烈感觸。既然是「換新聲」,總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、新的感受吧?
不,「總是關山舊別情
」。邊地音樂主要內容,可以一言以蔽之,「舊別情」而已。因為藝術反映實際生活,征戍者誰個不是離鄉背井乃至別婦拋雛?「別情」實在是最普遍、最深厚的感情和創作素材。所以,琵琶盡可換新曲調,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。《樂府古題要解》云:「〈關山月〉,傷離也。」句中「關山」在字面的意義外,雙關〈關山月〉曲調,含意更深。
此句的「舊」對應上句的「新」,成為詩意的一次波折,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,特別是以「總是」作有力轉接,效果尤顯。次句既然強調別情之「舊」,那麼,這樂曲是否太乏味呢?不,「撩亂邊愁聽不盡
」,那曲調無論什麼時候,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。所以那奏不完、「聽不盡」的曲調,實叫人又怕聽,又愛聽,永遠動情。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,又一次音情的抑揚。「聽不盡」三字,是怨?是嘆?是贊?意味深長。作「奏不完」解,自然是偏於怨嘆。然作「聽不夠」講,則又含有讚美了。所以這句提到的「邊愁」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,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。當時北方邊患未除,尚不能盡息甲兵,言念及此,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。前人多隻看到它「意調酸楚」的一面,未必十分全面。
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,說到「邊愁」用了「聽不盡」三字,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「不盡」就最見功力。詩人這裏輕輕宕開一筆,以景結情。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,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: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亘起伏,秋月高照,景象壯闊而悲涼。對此,你會生出什麼感想?是無限的鄉愁?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?也許,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,等等。
讀者也許會感到,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展(換新聲——舊別情——聽不盡)後,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的湖水,蕩漾迴旋。「高高秋月照長城
」,這裏離情入景,使詩情得到升華。正因為情不可盡,詩人「以不儘儘之」,「思入微茫,似脫實粘」,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,征戍者的內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。此詩之臻於七絕上乘之境,除了音情曲折外,這絕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。
🦹 名人小傳
王昌齡(公元 694? – 756?),字少伯,京兆長安(今陝西省西安市)人。唐朝開元十五年(公元 727)登進士第,曾任江寧丞、龍標尉等官職,故世稱「王江寧」或「王龍標」。在開元、天寶年間,以詩名重一時,有「詩家天子」的美譽。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史閭丘所殺。他擅長寫七言絕句,題材包括邊塞、宮怨、閨怨、送別等,意境清新,構思細密,被譽為七絕中的「神品」。
📚 延伸閱讀
從軍行七首(其四)
青海長雲暗雪山,孤城遙望玉門關。
黃沙百戰穿金甲,不破樓蘭終不還。
出塞二首(其一)
閨中少婦不知愁,春日凝妝上翠樓。
忽見陌頭楊柳色,悔教夫壻覓封侯。
閨怨
秦時明月漢時關,萬里長征人未還。
但使龍城飛將在,不教胡馬度陰山。
🎯 鞏固練習
🎯 鞏固練習
挑戰題 1 / 1:評估練習
第 1/3 題
〈從軍行七首(其二)〉的體裁是?